1978 版《超人》定义了超级英雄片的五个基本要素 -

来源:人气:259更新:2025-07-17 12:56:28

尽管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角色迅速被改编为电影,进入娱乐领域,但超级英雄电影真正形成独立类型仍耗费了数十年时间。在1948年《超人》动画问世之后,蝙蝠侠、初代惊奇队长与美国队长相继成为电影系列的标志性人物,而超人本人也在同年推出了专属系列片。然而,这些早期影视作品均延续了1948年《超人》确立的系列片框架,其创新仅体现在通过有限的动画特效展现超人飞行能力这一细节上。随着这些系列片逐渐衰落,超级英雄形象再次回归漫画原作。

1948年的《超人》作为早期超级英雄电影的代表作,其影响力在1966年《蝙蝠侠:大电影》及同名家庭电视节目问世后被进一步放大。这两部作品共同塑造了漫画改编电影的标志性风格:夸张俗套的视觉呈现与程式化的英雄叙事。尽管《蝙蝠侠》系列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直到1970年代中期,电影制片人才逐渐意识到戏服造型与超级英雄形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价值关联,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类型片的创作维度。

1966年推出的《蝙蝠侠:大电影》背后,制片人伊尔亚·萨尔金德与他的父亲亚历山大曾从DC漫画公司获得超人角色的影视改编权。这一决定源于他们对之前成功作品《三个火枪手》与《生死剑侠》的复盘,并计划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分上下两集的超人电影系列。为此,他们邀请了《教父》的编剧马里奥·普佐负责剧本创作,最终形成超过500页的剧本体量。在导演人选上,团队曾考虑由《007之金手指》的导演盖伊·汉弥尔顿担任,并计划在意大利取景拍摄这两部影片。DC漫画方面则推荐了史蒂夫·麦奎因、达斯汀·霍夫曼等知名演员出演超人这一经典角色。

在罗伯特·本顿、大卫·纽曼与莱斯利·纽曼接手修订普佐初版剧本时,《超人》项目呈现出鲜明的喜剧色彩,其标志性的双关语台词和特利·萨瓦拉斯的配角演出成为亮点。这位当时因主演电视剧《侦探科杰克》而广受关注的演员,为影片注入了独特的幽默元素。然而随着制作中心转移至英国,刚完成《凶兆》拍摄的理查德·唐纳接掌该项目,外部因素迫使制作团队放弃原本的风格定位,转而采用更具戏剧张力的叙事方式。

在超级英雄电影尚未形成明确范式之际,唐纳与他的合作伙伴通过多维度探索,奠定了现代超级英雄电影的基本框架。1978年上映的《超人》以创新性的叙事手法,确立了以下五个关键要素:首先,影片着重呈现角色起源。相较于早期漫画中对氪星与斯莫威尔星的简略描述,以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超人的冒险》电视剧中迅速带过科行星背景的处理方式,唐纳与创意顾问汤姆·曼凯维奇敏锐地认识到,深入探讨超人早期生活对于构建故事深度的重要性。由此,电影采用三幕式结构,通过细腻的视觉呈现,首次完整展现氪星文明。该片摒弃了传统科幻设定中机械化的银色护肩与发带,由艺术指导约翰·巴里重新设计的氪星呈现出独特的水晶建筑群与类人猿文明特征,为后续超级英雄电影的视觉体系树立了标杆。

克里斯托弗·里夫与理查德·唐纳在《超人前传》的创作中展现出高度专业性,制作团队为打造相关场景倾注了大量心血。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时长142分钟的影片中,超人角色直到第47分钟才首次亮相于战衣造型,这一刻意延后的叙事安排被视作开创性的剧作决策,其对后续超级英雄电影的叙事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超级英雄电影中普遍采用“英雄在第47分钟左右获得战服”的叙事模式,这一设定已成为类型片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在2008年的《钢铁侠》中,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托尼·史塔克直至第40 minute才首次获得第一代战服,随后在60分钟时才正式亮相三代战服,这一节奏安排与《超人》(1978)的叙事策略形成呼应。

《钢铁侠》(2008)与1966年版《蝙蝠侠》的对比显示,传统超级英雄的塑造往往依赖于将其归入特定阵营。然而,2008年版《钢铁侠》通过托尼·斯塔克这一角色,展现出对漫画超人精神的突破。导演拒绝将角色简单化为传统英雄模板,转而以现实主义视角诠释其复杂性,这种塑造方式使影片在超级英雄类型中独树一帜。

对索尔金德父子及1966版《蝙蝠侠》的制片人而言,该系列作品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尽管这一时期的超人与蝙蝠侠形象呈现出鲜明的视觉符号特征,其故事框架也带有明显的科幻元素与程式化编排,但这种风格恰恰反映了当时漫画改编影视作品的普遍创作倾向。当年轻编剧团队在1975年重新诠释DC超级英雄时,他们开创性地引入了更具深度的情感维度。即便唐纳·威尔士并非超人漫画的核心粉丝,但他敏锐地意识到银幕形象需要突破原有套路,这种认知促使制作团队做出具有历史意义的抉择——由克里斯托弗·里夫担纲超人角色。虽然演员初期穿着复古服装时存在些许物理上的局限,但最终其演绎成功塑造了具有人文关怀的超级英雄形象。

1978年电影《超人》中,路易斯·莱恩的采访片段成为经典。克里斯托弗·里夫以充满个性的方式展现超人的戏谑一面,他通过独特的互动方式诠释了角色的活力,同时完美呈现了漫画中超人所具有的力量感与精准度。如今的超级英雄电影在忠实还原角色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神奇女侠》中盖尔·加朵和《美国队长》中克里斯·埃文斯的演绎。虽然这些演员未能完全复刻里夫对漫画原著的精准把握,但他们以细腻的表演塑造了角色持久的生命力,使超级英雄形象在当代依然具有说服力。

在《美国队长》(2011)中,唐纳通过构建真实世界来强化叙事的真实性,这一手法与他让超人展现真挚情感的创作理念相呼应。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蝙蝠侠:大电影》(1992)和《蝙蝠侠》(2005)均采用夸张的波普艺术风格或极端表现主义手法来重塑现实,而《超人》系列则更多聚焦于大都会这座城市的日常图景。尽管七十年代后期的纽约都市风貌对电影创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超人》的场景设计并未直接借鉴该时期的城市特色。

《超人》(1978)电影中,蝙蝠侠缺乏超自然能力的设定强化了其作为漫画角色的虚构属性,而超人那近乎神话的超凡技能则赋予了其更贴近现实世界的叙事基础。影片通过呈现充满市井气息的纽约街头场景,成功构建出鲜明的真实感,这种特质在后续《超人》系列电影采用外景拍摄城市景观后逐渐消失。直至克里斯托弗·诺兰在《黑暗骑士》中以芝加哥为蓝本,重新塑造了哥谭市的样貌,DC漫画体系中的城市景观才再次获得鲜活生命力。

《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通过将超人置于九十年代末的纽约都市环境中,为故事构建了现实主义的基底,使电影中奇幻元素更贴近当代社会。影片必须让观众相信人类具备飞行能力,这种认知突破不仅依赖视觉特效,更需通过世界观的构建让超现实场景显得合情合理。唐纳的办公室中恰好悬挂着一张特殊海报——飞天超人手持标语「真实性!」,这体现了其创作哲学:通过严谨的场景设计与叙事逻辑,让超级英雄的奇幻设定获得可信度,也成为了后世导演拍摄现实导向超级英雄电影时的重要参照。

漫威电影宇宙中,阿斯加德的仙气与《银河护卫队》的星际奇观交织成瑰丽的想象世界,但《蚁人》和《美国队长:冬兵》却用精心复刻的年代质感让观众恍若穿越时空。创作者选择以现实为锚点,让天空母舰坠落时的震撼、旧金山摩天大楼爆破的轰鸣,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从而让奇幻场景更具说服力。

当马特·里夫饰演的克拉克·肯特初入大都会,氪星的庄严对话与田园牧歌般的设定瞬间被「行星日报」编辑室的舌战烽烟吞没。这位新闻界铁腕领主——杰基·库珀化身的佩里·怀特,用一言不合就掀桌子的犀利作风,将超人的英雄光环狠狠压在了报纸的铅字之下,堪称从童话王国跌入职场修罗场的完美示范。

若库珀出演《女友礼拜五》这类影片,其角色特质将与剧情完美契合——他能在短短一分钟内说出六七句机智而带刺的言语。角色间彼此碰撞又相互牵制的互动模式,为喜剧效果注入了强心剂。值得注意的是,莱克斯·卢瑟(由吉恩·哈크曼演绎)初登场时与女友(瓦莱丽·佩莱恩饰演)的激烈互怼,这种充满张力的对话形式虽源自更古老的戏剧传统,却在此情境下精准展现了都市人际关系的荒诞本质,仿佛在诠释现代都市人特有的沟通方式。

这种恰到好处的幽默元素随后被漫威 Studios 全面吸收,罗伯特·唐尼凭借其机智的即兴表演才能,巧妙地掌控了整体叙事节奏。然而,《蜘蛛侠:英雄归来》与《雷神3:诸神黄昏》同样展现了此类幽默的运用,两部影片中幽默的植入恰到好处且浑然天成,这种平衡感尤为珍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与《守望者》问世后,超级英雄形象逐渐被赋予了更深的严肃色彩。颇具意味的是,这种严肃与喜剧之间的微妙张力,恰恰成为超人与莱克斯角色塑造中不可忽视的矛盾点。在首次交锋中,超人施展神力将莱克斯地堡的门径直摧毁,而莱克斯则以戏谑口吻回应‘门已敞开,不妨进来’,继而下达指令让奥的斯(尼德·巴蒂饰)为这位‘先生’脱下斗篷。

在影片前期,超人展现出少年般的纯真形象,但即便如此,他仍未能以理性的态度拒绝与莱克斯·卢瑟的言语交锋。这位当时最具威胁的反派角色,似乎执着于用言语消耗超人,直至将氪石置于其颈部后才彻底放弃这一策略。这一情节不仅凸显了莱克斯作为「钢铁之躯」超人与全加州的巨大威胁,也揭示了他那冷酷外表下隐藏的复杂心理。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加入的浪漫元素——尤其是露易丝·莱恩(由玛戈·基德饰演)在空中发出的「你能读懂我的心吗?」的独白——虽被批评为老套桥段,但其回归却打破了漫画与《超人冒险记》中对角色情感关系的隐晦处理。这种意想不到的情感铺垫,让后续的超级英雄电影纷纷效仿,无论结局是光明如《美队1》或黯淡如《雷神2》《绿灯侠》,都试图将角色原本的浪漫纠葛融入叙事。

值得注意的是,蝙蝠侠的情人朱莉·麦迪逊实际上早于维可·瓦丽这一漫画角色十年出现,却要等到电影《蝙蝠侠与罗宾》才首次出现在银幕上。尽管浪漫元素并非漫画的核心叙事,但多数改编作品仍倾向于将其作为重点展开。在《超人》电影中,导演唐纳与曼凯维奇明确表示,爱情才是超人需要面对的核心矛盾,而非外部敌人。曼凯维奇特别强调,他希望通过电影传递观众「渴望看到这两个角色结合」的情感诉求。这种「是亦或非」的微妙情感张力,后来引发基德的评论:露易丝对于大多数男性均表现出冷漠态度,如同超人具备子弹穿透的免疫力一般;也因此,她在克拉克面前展现出超越常人的自信与权威。

当超人出现时,她原本的犀利与倔强瞬间消融,银幕上由此迸发出令人难以忽视的情感张力。这种独特的角色互动成为后续作品争相效仿的标杆,然而在部分故事中,浪漫元素与剧情发展却显得格格不入。这正是《蝙蝠侠:侠影之谜》所展现的情节——当超人的光芒笼罩,连最锋利的利刃也失去了锋芒。

《蝙蝠侠:侠影之谜》(2005)在展现超级英雄叙事时,也蕴含着诸多值得探讨的元素。除了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经典超人主题曲外,影片中诸如街头男子直言其服装「过于陈旧」、超人救起跌落的露易丝后她困惑地反问「你救了我?谁来救你?」、以及莱克斯愤怒高喊「泰斯玛切小姐!」等细节,都展现出对漫画原著的精准还原。唐纳德·威尔森及其团队为超级英雄电影确立了一种理性而真实的叙事框架,这种模式既可被后续作品如《刀锋战士》《地狱男爵》《黑暗骑士》选择性突破,也可作为参照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超人》始终被视为衡量超级英雄电影是否成功还原漫画原作的基准,其开创的叙事范式对整个类型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